当前位置:首页 > 微创妇科 > 月经不调 >

“大姨妈”两三天就没了怎么回事?

发布日期:2020-04-20 来源:www.tmsfk.com作者:杭州天目山医院


女性月经周期大约21~35日,从来潮的第一天起,到下一周期的第一天,平均28日。月经一般持续2~8日,平均4~6日。

  月经不仅仅代表着女性的生殖周期的变化,它的周期长短、性状,伴随症状的变化都可能提示某些疾病的发生。
 
  女性月经周期大约21~35日,从来潮的第一天起,到下一周期的第一天,平均28日。月经一般持续2~8日,平均4~6日。
 
  一次月经总的失血量称为经量,正常为20~60ml,超过100ml即为月经过多。以卫生巾的用量大概估计,正常的用量是平均一天换4~5次(因人而异),每个周期不超过两包(每包10片计)。
 
  假如用3包卫生巾还不够,而且差不多每片卫生巾都是湿透的,就属于经量过多。
 
  相反,每次月经一包都用不完,则属经量过少。但是量多量少一般是以自己较普通的时候算的,不能和别人比。
 
  月经量少是什么原因?
 
  年龄的增大
 
  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,卵泡储备数量减少,卵子质量下降,这种情况下,即使还能够排卵,但卵泡发育分泌的雌激素水平会有所下降,将会导致月经减少。
 
  这是属于正常生理性的改变,就好像我们的皮肤会松弛,头发会变少,身材会发胖一样,都是自然规律。
 
  疾病造成
 
  月经量的异常,常常提示女性的排卵功能、内分泌、子宫内膜厚度、或宫颈病变等。
 
  诊治需结合患者病史并做进一步检查,如基础内分泌水平、子宫附件B超(必要时三维B超)、诊断性刮宫、或宫腔镜检查。
 
  月经量过少,周期紊乱,内分泌提示FSH、LH升高,而E2低下,伴有卵巢窦卵泡数的减少,则提示卵巢功能减退。
 
  怎么办?
 
  月经量过少,周期规律,有宫腔操作史,需检查子宫附件B超(必要时三维B超),检查子宫内膜是否过薄,如疑似宫腔粘连或瘢痕,应行宫腔镜检查,无生育要求者可不予处理。
 
  针对月经过少,先应该明确病因,针对病因对症治疗。
 
  除此之外,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,加强身体锻炼,保持规律的睡眠习惯及心态平衡;戒烟酒,尽量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,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。
 
  重要的是:无论多与少,只要在正常范围内,就不用太担心!保持好心情!
在线咨询
预约挂号

本文地址: https://www.tmsfk.comhttps://www.tmsfk.com/yjbt/113248.html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

上一篇:大姨妈总是脾气暴躁,可能是这个原因? 下一篇:月经总是干净不了怎么办?

温馨提示

来院后进入一楼大厅,有导医接引,报上预约号(通过网络或者电话预约,医生会安排预约号)核对姓名后,导医迅速安排你就诊,无需排队!

■ 科普知识

您的位置:首页 > 微创妇科 > 月经不调 >

“大姨妈”两三天就没了怎么回事?

温馨提示:为了节约您的手机流量,建议您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咨询
  月经不仅仅代表着女性的生殖周期的变化,它的周期长短、性状,伴随症状的变化都可能提示某些疾病的发生。
 
  女性月经周期大约21~35日,从来潮的第一天起,到下一周期的第一天,平均28日。月经一般持续2~8日,平均4~6日。
 
  一次月经总的失血量称为经量,正常为20~60ml,超过100ml即为月经过多。以卫生巾的用量大概估计,正常的用量是平均一天换4~5次(因人而异),每个周期不超过两包(每包10片计)。
 
  假如用3包卫生巾还不够,而且差不多每片卫生巾都是湿透的,就属于经量过多。
 
  相反,每次月经一包都用不完,则属经量过少。但是量多量少一般是以自己较普通的时候算的,不能和别人比。
 
  月经量少是什么原因?
 
  年龄的增大
 
  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,卵泡储备数量减少,卵子质量下降,这种情况下,即使还能够排卵,但卵泡发育分泌的雌激素水平会有所下降,将会导致月经减少。
 
  这是属于正常生理性的改变,就好像我们的皮肤会松弛,头发会变少,身材会发胖一样,都是自然规律。
 
  疾病造成
 
  月经量的异常,常常提示女性的排卵功能、内分泌、子宫内膜厚度、或宫颈病变等。
 
  诊治需结合患者病史并做进一步检查,如基础内分泌水平、子宫附件B超(必要时三维B超)、诊断性刮宫、或宫腔镜检查。
 
  月经量过少,周期紊乱,内分泌提示FSH、LH升高,而E2低下,伴有卵巢窦卵泡数的减少,则提示卵巢功能减退。
 
  怎么办?
 
  月经量过少,周期规律,有宫腔操作史,需检查子宫附件B超(必要时三维B超),检查子宫内膜是否过薄,如疑似宫腔粘连或瘢痕,应行宫腔镜检查,无生育要求者可不予处理。
 
  针对月经过少,先应该明确病因,针对病因对症治疗。
 
  除此之外,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,加强身体锻炼,保持规律的睡眠习惯及心态平衡;戒烟酒,尽量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,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。
 
  重要的是:无论多与少,只要在正常范围内,就不用太担心!保持好心情!